请输入关键字
艺科资讯 | 郝戎:借力科技艺术融合 再塑戏剧艺术“高峰”
时间:2023-09-08

编者按:

       2023年9月7日,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以北京市海淀区作为战略支点,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打造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的交流平台,传播新思想、提炼新模式、引领新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动我国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郝戎发表演讲。以下内容为演讲全文:


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现场


       长久以来,中央戏剧学院在公众心目中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艺术高等学府。从莎士比亚到汤显祖,从西方话剧到民族戏曲,中央戏剧学院始终在传统的基础上,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与创作法则,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戏剧影视艺术人才。中国的《易经》中有“与时偕行”的说法,人类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传统戏剧艺术如何“与时偕行”,如何在科技进步快速创新的语境下与其并肩发展?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趋势给当下戏剧教育和创作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这是我们这一代戏剧艺术从业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纵观戏剧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戏剧艺术都会发生一次深刻变革。当今时代,戏剧艺术受人工智能的影响随之必然“变通”也必须“变通”。身处数字时代,是否愿意“变通”,不会以你我的意志为转移,使之不得不变。中国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矣”,传统戏剧墨守成规意味着被时代淘汰,如果戏剧艺术不寻求与新兴科技融合的“变”与“通”,戏剧早晚会成为一门古董艺术。这就是中央戏剧学院为什么提出“数字戏剧”自主学科建设的原因。探讨“变通”其实是在探讨戏剧艺术的时代性,数字时代,我们必须要探讨数字戏剧。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数字戏剧应该如何延展自身的内涵?如何扬弃发展我们固有的传统戏剧观念?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确认一个观点,即“变通”的前提是传承。传承就是说不颠覆,也不能颠覆,要把戏剧艺术的本体承接下来。所以,数字戏剧还是戏剧,不能改变戏剧的本质,尽管数字戏剧是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融合的产物,但数字戏剧仅仅是传统戏剧的创新性发展。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的绪论篇中,从戏剧的起源一直阐述至现当代,通篇阐述了戏剧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客观地罗列了戏剧的“观众说”、“意志冲突说”、“激变说”、“情境、实验室说”等历史演变与沿革。所以说,戏剧艺术和时代发展是与时偕行的,无论时代怎么变,科技怎么变,戏剧本体的特征是不变的。然而,戏剧的发展是动态的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社会发展期,戏剧艺术总是以相应的形态展现在与之相符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数字戏剧便是与数字时代相适应、与数字中国相符合的新型戏剧形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郝戎


       作为一名戏剧艺术的从业者,我的戏剧观使我认识到戏剧艺术和科学技术二者的内在逻辑有着必然的联系。当前最前沿的生命科学在研究人,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的同时也在研究人;戏剧是人学,戏剧始终在研究人。科学和艺术都在试图解释,人到底是什么?区别在于:科学具有普遍性;艺术则具特殊性。科学在研究普遍的人,戏剧在研究特殊的人。戏剧的对象是“人”,戏剧家的任务是通过作品揭示“人”的精神世界,戏剧是赋予人类崇高文明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就像高原上挺拔耸立的高峰一样,标志着人类文明、精神与智慧的高度。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高峰”作品。在普遍的人性基础上塑造特殊的艺术高峰,就是数字戏剧与生命科学和智能技术相融合的重要特征。戏剧从哲学角度而言,是对人本身进行自我剖析的艺术形式,戏剧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属性。福楼拜讲:“艺术和科学在山麓分手,终有一天要在山顶汇合。”数字戏剧在生命科学和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今天,在中央戏剧学院汇合。借力于科技艺术融合,我们可以再塑戏剧艺术“高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基于舞台“假定性”的时空转换,由于虚拟现实空间技术和数字演员成像技术的融入,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呈现手段。

       科学和艺术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科学是艺术的组成,技术是艺术的核心之一,戏剧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科技的支撑。科学技术有多高,戏剧艺术就有多高,这便是“科学艺术融合”创造戏剧艺术“高峰”作品的内在动因。基于当今时代“融合”这一背景,戏剧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崭新的时代意义——“高峰”作品的创作已经悄然被新的业态、新的技术“变通”了人们的戏剧观念。数字戏剧的未来形态包括很多,有演出形态,有表演形态,有传播形态,以及由表及里地戏剧艺术本身所存在的更多可能性……。戏剧有其内在的逻辑模式,例如人物行动的选择,情境模式的设定,这些戏剧元素已经被深深应用到数字媒体艺术当中;演员的表演也有诸多的数字化应用,戏剧情境的数字化推演等等,使传统戏剧艺术通过数字科技赋能成为了虚拟现实的“人性的实验室”。总而言之,高新科技赋能使传统戏剧艺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借力于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可以再塑戏剧艺术的“高峰”,这一探索赋予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的历史上,始终在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例如信息时代,舞台美术系建立了数字调光、数字调音等舞台技术专业;今天的智能时代,舞台美术系的演艺影像设计专业,包括舞台装置的研发,已然是有数字科技元素的进一步融入。中戏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中心和院外著名科研单位联合招收戏剧人工智能的博士已经探索了两三年了。由于科技的赋能,中央戏剧学院在教学科研和创作领域高举传统戏剧艺术的大旗,走科技和艺术融合的道路,朝这个方向大踏步地去实践。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已然做了一些例如音乐人工智能、机器人绘画等尝试,戏剧是综合艺术,涵盖了所有的艺术形态,数字音乐、数字美术等数字艺术的进步为数字戏剧奠定了基础,为戏剧更加体现综合性、全面性的实践提供了支持。戏剧艺术的本体及其逻辑模式决定了其更加接近生命科学领域的对于人的自我探究的功能,更加接近数字中国、数字文化等国家的大政方针。当代戏剧教育与创作旗帜鲜明地注入数字化意识,增加了数字科技的助力,不断探索戏剧的未来形态,让古老的戏剧艺术增添了数字时代的气息,又重新充满了活力和赋予很多可想象的创造空间,使学、产、研、用一体化在今后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我觉得意义在于此。

       此外,我想强调的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在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的就是“艺术科技”,不仅研究人体生命的美学特征,而且研究人类精神的美学体征,情感计算是广泛应用的一种人工智能,情操、道德和思想却是人工智能算法的核心。戏剧作为综合艺术为智能科技提供了标准的情感数据和算法依据,而数字艺术科技却为数字戏剧创造优秀的“高峰”作品提供支撑。无论是线上演播,还是线下演出,抑或双演融合,数字艺术科技弥补了演出呈现的不足,扩大了观众数量;也拓宽了戏剧艺术的内涵外延,从舞台艺术到影视艺术,日益呈现共性的数字戏剧艺术形态,创新性的文艺形式和新的演出业态对相对传统的文艺形式例如小说、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均有着不可抗拒的“变通”和影响,成为数字戏剧所包括的传统艺术形式。另外,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呈几何式地激增开来,数字戏剧对于文艺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也势必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艺术的创作门槛降低,数字媒体艺术面向大众化传播开放,大众创作、观众参与的群众艺术繁荣发展。这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是新的现象,为“高峰”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奠定群众基础。没有高科技的助力,便没有“高峰”艺术作品的创作,没有数字戏剧的诞生,传统戏剧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缺少鲜明的数字时代特征与生机勃勃的中国创造时代气息。

       我们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也许筚路蓝缕,也许会遇到很多的新的困难挫折,但确是前途光明,未来可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