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戏剧年鉴》| 刘红梅:让民族经典散发现代意蕴——浅谈中央戏剧学院的原创音乐剧《家》
时间:2024-01-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原创音乐剧《家》(作曲:戴劲松,作词、编剧:陈小玲,导演:刘红梅、李雄辉,舞台设计:边文彤)就是中央戏剧学院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赋予民族经典新的时代含义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

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家》曾影响和激励过中华民族几代人走出家庭投身革命,奔向光明。它是时代启迪民智的典籍,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央戏剧学院将这部作品作为研究音乐剧本土化、探索中国音乐剧民族化发展的重点作品,用了10余年的时间悉心创作、精心孵化,成功地将这部经典改编成了同名音乐剧,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出访国际大学生戏剧节、毕业演出、社会公益展演等多项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和极高赞誉。2018年该剧还推出了电影版,透过大银幕让更多观众感受到音乐剧与中国文学经典碰撞出的全新魅力。在先后荣获第八届迈阿密美洲电影节暨金灯塔电影节最佳原创音乐剧电影奖,第四届“中国-欧盟电影节”中国欧盟文化与交流贡献奖全球华语金曲奖、最佳音乐剧奖,中国国际青年电影展院线电影推优活动及颁奖典礼最具号召力奖、最佳音效奖、组委会特别推荐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新人提名等,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特殊评委会奖,第25届圣安东尼奥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制作奖、最佳音乐电影奖等十几个奖项。2019年音乐剧《家》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并在一轮轮修改演出中不断精进、日臻完善,成为中央戏剧学院的“院藏经典”。2021年由中央戏剧学出品、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运营的音乐剧《家》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使这部皆由中戏师生担纲的剧首次走入演出市场,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2023年音乐剧《家》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舞台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进行全国巡演,历时51天,完成北京、杭州、宁波、廊坊、上海、天津6城15场全国演出,以精湛的舞台演绎和动人的精神内核,感染着所到之处的每一位观众,点燃了所到之城现场观众的由衷共情与观剧热情。

面对观众的肯定与专业的奖项,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家》的创作团队表示:这些肯定与鼓励背后是观众对我们加强中国音乐剧教育,促进中国音乐剧国际化发展的期待。我们十几年来的原创工作是在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完整性的基础上,做了适合当今社会文化需求,符合当代观众审美,使这部民族经典散发出新时代活力的创作工作。音乐剧《家》的成功展现出了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师生团队的创作实力和聪明才智。

音乐剧《家》以巴金的同名小说为蓝本,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封建大家庭“高家”的腐朽没落,以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和瑞珏、梅芬、鸣凤等人物的不同命运为线索,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新一代青年人冲破藩篱的决心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在题材选择方面,研究经典、传播经典



《家》反映了一段新文化与旧制度斗争的历史,它把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家》的故事发生在那个新思想与旧礼制斗争的时代,新思想在萌发传播,旧制度在垂死挣扎,接受新思想、追求新生活已在作品中进步青年思想中萌芽。重读经典,并将巴金先生的经典作品《家》改编成音乐剧,这是中戏基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思考后所做的慎重选择,创作者们试图通过《家》的改编创作,探索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特性,用音乐剧的形式诠释经典、传播经典,再现中国优秀文学经典的魅力。

二、在改编创作方面,继承经典、发展经典

在音乐剧《家》的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最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忠实原著内涵,保留原著精髓,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时代精神。为了准确地表达原著的思想内涵,立体地呈现时代背景和民族精神,她(他)们反复地研究原著,深入讨论创作方案,一次次地修改音乐剧《家》的剧本结构,到原著人物生活的地域体验生活;对音乐剧《家》的主旨体现、人物呈现进行民族精神的分析,探索符合原著精神和音乐剧形式需要的艺术化处理手段,把深刻揭露封建制度的残酷和封建伦理道德虚伪、准确表现作品中青年一代对旧制度的抗争、民主意识的觉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思考的重点。主创团队还表示:其实这些内容都渗透在巴金和曹禺的作品之中,今天我们再创作的时候,有理由透过原著温婉悲情的基调,把一种积极的精神提炼出来,大胆地说出作品还想说的话。这既符合作者思想,又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满足音乐剧创作的需要。



鉴于这样的思考,她(他)们在创作时,一方面,注重表现觉新、瑞珏、梅芬等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命运。另一方面,对觉慧、鸣凤、觉民和琴等青年人的爱情追求、性格发展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做了更明确的体现。在第一幕除了设计了高家“迎娶”“闹洞房”“洞房”“鸣凤之死”等情节场面外,还创作了表现觉民、琴、觉慧、鸣凤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新生活向往的“青春四重唱”;表现青年学生抗议孔教会、抗议封建制度的“学潮”。增加了表现冯乐山伪善荒淫面目的“撞轿”(看上鸣凤)、“打麻将”(冯老爷的梦幻)等情节;增加了“周氏之劝”“说情”等表现觉新继母周氏善良温厚性情的段落。在第二幕创作了表现觉慧厌恶周围人对生命被摧残的麻木态度不满的“我要将你唤醒”,表现觉慧、觉民和琴与进步青年谋划救同学的“新的青年”,表现觉民弃家出走的“觉民逃婚”,表现觉慧、觉民、琴等青年人不要继续当封建势力玩偶的“觉醒”。此外,还设计了表现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兵荒马乱”,表现瑞珏与觉新患难真情的“七老八十”,表现觉新、瑞珏与梅芬相见又别,互诉衷肠、互致祝愿的“梅林会”,还有表现高家老太爷大寿场面的“祝寿”,表现“梅芬之死”的梅芬升天,表现高家长辈恐吓赶走瑞珏的“血光之灾”,表现瑞珏与觉新诀别的“白雪茫茫”以及表现瑞珏离世,梅芬、鸣凤从天堂来接瑞珏升天的“凤珏梅”。这些情节和歌舞场面的设置,不仅清晰地展现了《家》中跌宕起伏的剧情、多舛的角色命运,也鲜明地展现出了作品的思想与作者的情怀。同时,透过这些场景也生动地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风格的神韵,从而使这部音乐剧作品充满浓郁的民族色彩。

三、在表现手段方面,传承创新、借鉴学习

音乐剧舞台魅力的呈现主要依靠的是舞台表现手段的综合性、多元性。原创音乐剧《家》在舞台呈现上,充分发挥了音乐剧的综合、多元艺术优势,并注重民族化的风格体现,用富有时代感的艺术手段为这部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



一是音乐创作本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理念,将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民族歌曲和传统戏曲等元素融入其中,如开场闹洞房宾客们的四川唱词,以及为高老太爷贺寿的京戏《金猴献瑞》等,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尽显该剧的民族性和本土化特质。此外,全剧还大胆地融入摇滚音乐元素,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性格发展。《家》全剧共包含“凤珏梅”“觉醒”“青春四重唱”等28首歌曲,音乐伴随剧情曲折起伏,时而柔美舒缓,时而悲哀婉转,时而慷慨激昂,旋律朗朗。

二是舞蹈创作在注重民族化的创作理念的同时,也重现代性,强调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设计舞蹈。创作团队大量吸收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和中国戏曲等的创作元素,借鉴了现代舞的创作理念来强化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图在戏剧性的舞蹈语汇中体现出民族特色。如表现高家迎娶新娘的“灯笼舞”,两对年轻人用肢体表达爱意的“青春四重唱”,表现青年学生为反对封建制度反对压迫而举行“学潮”,“兵荒马乱”中运用了大量现代舞的动作语汇来强化戏剧矛盾、渲染舞台气氛,给人置身于枪林弹雨之间的感觉,等等。



三是舞美设计涵盖了舞台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响效果等除演员之外的所有造型元素。音乐剧的民族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舞台美术的民族化创作上。在《家》的创作中,创作团队强调了中国元素的合理融入、民族特色的有机运用,将西方音乐剧常用的写实风格与我们民族的写意传统结合起来,创造符合剧情和舞台人物需要的调度空间,能适应多种复杂场景变幻的舞台设计。如舞美视觉形象从汉字“田”受启发,传达出民间“守住自己的一亩田”的概念,采用了解构的方式,做了四个建筑集合体,组在一起是个“田”,又可各自分离和往不同的方向移动、重组,完成戏中多场景需要。



一部音乐剧作品要有属于自己的灵魂,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应该是中国音乐剧创作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原创音乐剧应该努力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原创音乐剧《家》成功搬上舞台,创造性地将巴金的同名长篇小说以音乐剧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创作改编,这正是中戏师生通过音乐剧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原创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延续了学院“师生同台,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中国的音乐剧在经过原版引进、搬演国外经典作品、实现本土化移植,到经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摸索阶段后,已进入实现原创音乐剧本土民族化阶段,急需推出更多的能够体现中国风格的高水平的原创音乐剧作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剧”自主品牌。音乐剧《家》用口碑和实力证明了我国音乐剧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成功探索。


本文由“中国戏剧年鉴”官方公众号发表于2024年1月16日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