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潘惠森:戏剧创作需要粒子碰撞
时间:2023-04-15

from clipboard

潘惠森

前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

香港话剧团候任艺术总监

桂林艺术节艺委会委员

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顾问

from clipboard

Q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当代香港青年戏剧发展现状和特色?

A  香港的青年戏剧工作者基本都来自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他们在毕业后一般会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加入职业剧团,二是任自由身演员及兼任中小学的戏剧导师,三是创建自己的剧团。

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是香港培育专业戏剧人才的摇篮,虽然在去年新增了应用剧场(Applied Theatre)、音乐剧表演(Acting for Musical Theatre)和剧场构作(Dramaturgy)三个专业,但招生名额依然有限。所以,香港有些剧团会针对年轻人的需要开办戏剧课程,例如“榞剧场”设有全年制的戏剧证书课程、“邓树荣戏剧工作室”有专业形体戏剧青年训练课程、“香港话剧团”除了常设的青少年戏剧课程外,还设有全年制的青年团和少年团。这些课程和工作坊是非常多元化的,这使香港青年戏剧在创意上能有所碰撞和突破,并集中表现在香港的小剧场作品中。

因为我加入了香港话剧团,就以话剧团孕育青年戏剧作品为例。香港话剧团在香港是一个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剧团,其构成十分完整,包含艺术、行政、技术、创作、戏剧教育、事务及宣传。我们借由剧团管理的“黑盒剧场”建设了各式各样的平台,例如“新戏匠”等,以此来培育新编剧、新导演和新演员,提供专业的戏剧指导,让他们从中汲取养分,丰富实战经验。

在青年戏剧人才培养方面,香港艺术发展局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向年轻人提供了许多资助和资源,设立了例如“新苗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此外,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也有“新能量系列”,向有志于戏剧创作的青年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以上平台不仅面向专业院校人才,同样也对非学院毕业的青年开放,创作者的背景各式各样,因此作品也五花八门,充满创意。


Q 在您看来香港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内地有何异同?

A  就香港而言,唯一一个戏剧学院就是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它根植于practice-based的概念,以实践教学为主。

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的教学体系,近年来也在不断改革。学院重视theatre maker概念,即剧场缔造者。我们希望学生有一个比较宽的戏剧视野,不是传统的分工精细,导演就是导演、演员就是演员、编剧就是编剧。我们希望学生能对剧场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缔造自己心目中的剧场。

当学生具备了theatre maker的条件,他们就不必再被动地等待工作机会,而是可以主动地创造自己的工作,例如成为以戏剧服务社会的社工,或是自己担任策划者等等。

在演艺学院戏剧学院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实践和创作机会,每学期都会有学院制作作品,给予学生完整的训练。学院4年的本科教育其实只是一个入门起点,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的个人追求,有的同学也会进入影视圈发展,但大部分学生还是留在了戏剧行业。


Q 您如何看待青年戏剧创作?

A  年轻是最宝贵的,因为年轻、所以敏锐,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或者疑惑。青年戏剧创作人具有可贵的探索精神,能够以独到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把他们的观点灌注到创作中,创作出能够代表当下审美、呼应时代的作品。“英才计划”正好为他们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他们的创作激情得到充分地发挥。


Q 您认为“英才计划”的价值是什么?

A  戏剧创作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事,“英才计划”这个平台可以汇聚青年戏剧创作人才,互相合作和支援,更重要的是互相交流、学习。在这里,青年戏剧创作人通过他们的作品,不仅让世界看到他们,他们也看到了世界——一个多元、多角度的世界,并由此建立宽阔的视野,创作更具深度、呼应当下的剧场作品。


Q 作为一名戏剧教育工作者,您期待“英才计划”挖掘和培养出怎样的青年戏剧人才?

A  我在香港话剧团正在构思一个有关华语原创剧本的“风筝计划”,希望更多的原创剧本能像风筝一样起飞。在构思时,我常提及一个概念——由量变到质变,正因为有“量”,才能在“量”中提取到“质”,我想“英才计划”亦是。

“由量变到质变”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遵循科学规律和宇宙运行法则的。我不是搞科学的,如果以戏剧的角度解读,就是要具有生命力。有“量”才有生命力,就像粒子碰撞,在无数次的碰撞下水会化为水蒸气、化为烟,即产生质变。创作亦如是,需要不断碰撞,而引导粒子碰撞要借助外力,“英才计划”正是这种外力——提高青年戏剧人才的“量”,让他们产生创意碰撞,增加创意数量、提升创意能量,引发创意的质变。

无论如何,我希望年轻人的作品具有文化视野,可以透视到生活的本质,发掘出他们自己的声音。


Q 您觉得怎样的戏剧作品才能与年轻观众产生共鸣?

A  近年香港商业性演出发展很蓬勃,这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我想说的是,我们对戏剧艺术的追求并不止步于娱乐,我希望年轻人的作品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不管是轻松幽默的,还是严肃的,都会有其中的“内涵”。除了上面提到的文化视野之外,还有保持本心,和一个真诚的创作态度,表达我们对社会的关心,以此与年轻观众更好地建立共鸣。


Q 您对中国新生戏剧力量有什么祝福吗?

A  戏剧是一条很艰难的路,不管我们是准备成为一个专业戏剧工作者,还是打算做一个业余爱好者,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选择戏剧?还是戏剧选择了我?

深思熟虑后,你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你的生命就有了意义。无论你在剧场的哪个位置、扮演什么角色,你都是主角,因为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戏剧。

我曾经写过一个剧本,剧本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你对戏剧真心,它可以带你到天涯海角。” 以此共勉。

这也是我对大家的祝福。


上一条
下一条